瀏覽量:3415
發(fā)布時間:2022-07-05
一、支承面平整度偏差過大
1、現象
支承平面擱置支座上,不能全部吻合。
2、原因分析
(1)支承面模板走樣。
(2)支承面混凝土表面沒有抹平。
(3)支承面預埋鐵件制作變形未予矯正。
(4)混凝土級配不當,產生過多的收縮。
3、預防措施
(1)加強模板的剛度,牢固地固定預埋件,減少模板與預埋鐵件的變形。
(2)合理設計預埋鐵件和制訂完善的加工工藝,減少制作、運輸及安裝等過程的變形。
(3)加強預埋鐵件入模前的平整度檢查。
(4)加強混凝土配合比的設計和管理。
(5)做好混凝土的抹面整平工作。
二、 高程偏差過大
1、現象
(1)預制梁支承端部高程不符合設計高程。
(2)預制梁跨中高程高出設計高程。
2、原因分析
(1)預制梁尺寸有誤。
(2)支承面高程有誤。
(3)預制梁預拱度過大。
(4)預應力混凝土構件施加預應力后,由于混凝土的彈性模量過小,產生過多的上拱度。
3、預防措施
(1)加強模板尺寸的復核。
(2)健全測量復核制度,加強復核力度。
(3)合理設計模板支架,正確計算彈性與非彈性變形,從而確定預拱度。
(4)合理安排生產周期,注意早期強度與彈性模量的關系,適當利用齡期增長混凝土的強度,使之同時增加混凝土的彈性模量,減少梁的上拱。
(5)改善混凝土配比設計,適當減少砂率與水泥用量,從而減少混凝土的徐變。
三、支承中心里程偏差過大
1、現象
(1)預制梁“過長”或“過短”,不能正確安裝在支座上。
(2)伸縮裝置縫寬尺寸過寬或過窄。
2、原因分析
(1)橋梁跨徑測量有誤。
(2)預制梁長度有誤。
3、預防措施
(1)認真做好測量儀器的計量檢查,消除儀器的自身誤差。
(2)加強測量放樣復核制度,復核內容必須有完整的內業(yè)資料和完整的測量控制網。
(3)認真學習設計文件,正確領會各類數據的含義與量的概念。
四、 預制梁移動和堆放過早搬運
1、現象
(1)預制梁混凝土未達到規(guī)定的強度進行場內搬運。
(2)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梁未達到規(guī)定的強度,進行松張搬運出臺座。
(3)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管道壓漿或封頭混凝土強度未達到規(guī)定的強度,進行起吊運輸。
2、原因分析
(1)生產計劃進度過緊,計劃周期短。
(2)混凝土受氣候或養(yǎng)護條件影響,強度增長速度慢。
(3)混凝土配比設計不當造成混凝土強度增長過慢或達不到規(guī)定齡期強度。
(4)受場地周期需要,過早對梁集中堆放。
3、預防措施
(1)合理安排生產計劃或工程進度計劃,使構件有足夠的時間增長強度。
(2)正確、合理地進行混凝土配比設計。
五、預制梁移動和堆放缺邊掉角
1、現象
預制梁邊、角破碎、掉落
2、原因分析
(1)拆模強度未到或拆模方法不當,造成由于拆模對構件的損傷。
(2)搬運或吊運過程中,捆綁索或吊索對構件未采用木塊或橡膠等物加以隔離,以致受力后勒傷構件的邊角,甚至擦傷構件混凝土表面。
(3)搬運、堆放過程中構件與其他物體發(fā)生撞擊。
(4)運輸轉彎時,構件與車架接觸,產生擠壓破損。
3、預防措施
(1)合理安排生產,在達到規(guī)定強度后再拆除模板。
(2)選擇正確的拆模方法,不要猛打硬撬。
(3)捆綁索或吊索與混凝土接觸采取彈性物質墊襯。
(4)合理安排堆放場地與運輸路線,使之有足夠的空間。
(5)運輸要選擇有轉盤的平板車。
1、現象
(1)支座安放后不平穩(wěn)有翹動現象。
(2)支座安放后與支承面有空鼓。
(3)預埋鐵件有空鼓。
2、原因分析
(1)支承面鐵件加工翹曲。
(2)支承面不平整。
(3)預埋鐵件在澆筑混凝土時空氣無法排除。
3、預防措施
(1)改進預制梁或蓋梁的預埋鐵件的加工工藝,對錨筋以螺栓為宜,或認真矯正或通過表面刨銑,提高制作的精度。
(2)加強支承面混凝土的抹平工作。
(3)改善混凝土配比,減少收縮和泌水率。
(4)在較大面積鐵件上,適當設置溢出孔。
1、現象
目測或經過丈量發(fā)現支座中線與主梁中線不重合
2、原因分析
(1)中線測量有誤。
(2)支座安裝位置不正確
(3)支座固定不當,尤其是板式支座,在構件安裝時,受到移動產生偏位。
3、預防措施
(1)加強測量復核工作。
(2)認真審圖,明確支座各部件作用,正確安裝。
(3)當發(fā)現預制梁安裝位置不準確時,應將構件提起,重新安裝。
1、現象
(1)活動摩阻面的摩阻力過大。
(2)固定螺栓露出太高,阻礙支座滑動。
(3)滑動導向裝置方位與所需滑動方向的角偏位。
2、原因分析
(1)制作誤差,驗收不認真。
(2)安裝不認真
3、預防措施
(1)認真做好摩擦面的清潔工作,并按要求涂潤滑油脂。
(2)固定螺栓露出長度按要求留存。
(3)按規(guī)定方位安裝滑動導向裝置。
1、現象
兩跨以上連續(xù)彎橋(包括預應力混凝土橋、鋼筋混凝土橋和鋼橋)中間支墩采用單支座,端部支墩采用雙支座,有時會發(fā)現端部支座中的彎道內側支座與梁脫開,支座起不到支承的作用。
2、原因分析
(1)彎橋在自重作用下梁受扭矩,發(fā)生扭轉變形,當中間單支座仍按梁中心線設置時,支座不能承受扭矩,因而梁體扭轉變形會累積傳到端支座上,當變形過大時就會出現彎橋內側支座托離梁體。
(2)彎道橋在預應力索張拉時會有非平面變形,具體變形形狀與梁的形狀和索的形狀有關。
(3)支座的標高不準確或有錯誤。
3、預防措施
(1)彎橋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梁在受扭后的變形,變形較小時可將中間單支座對梁軸預設偏心,偏心大小由計算取得;當扭轉變形較大,用預設偏心的方法不能解決時,中墩應設置雙支座。
(2)支座的標高施工時嚴格測設和復核制度。
1、現象
T型梁在運輸和安裝過程中發(fā)生側傾。
2、原因分析
(1)T型梁在運輸和安裝就位后兩側支撐布置不對稱或支撐不牢靠,特別是邊梁外側無端橫隔梁更易側傾。
(2)T型梁運輸車輛的轉向架轉向失靈或轉彎時過快。
(3)T型梁支座布置偏位太大,在T型梁間沒有連接前,更易發(fā)生。
(4)T型梁安裝完成后T梁間沒有互相連接前,受到其他外力作用。
3、預防措施
(1)T型梁在運輸和安裝就位后,必須立即設置支撐,先安好的T梁,采取臨時或永久的措施與后安裝的梁橫向連接,待整孔T梁安裝完畢后立即連成整體。
(2)T型梁在運輸前應檢查車輛的轉向架,運輸過程中速度不宜過快,轉彎時放慢速度。
(3)施工過程中注意避免對已安裝到位的T型梁施加水平力。